“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7月7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幕长沙炒股配资公司。
80年前,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是千千万奔赴前线英勇杀敌、浴血奋战的抗日战士们拿血汗拼来的,也是无数默默坚守战场后勤救援部的医护们顶着炮火救死扶伤扛来的!致敬抗日英雄,也要向这些具有不可磨灭贡献的医护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张超昧:
抗日战场上的“心外第一刀”
张超昧,1912年生于浙江温岭,1935年从广东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之后到江苏医学院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超昧所在的江苏医学院改为外科医院,专门收治从上海战场上退下来的重伤士兵。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张超昧随着江苏医学院辗转到了湖南沅陵,后又继续撤退到四川,并在成都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医院工作,救治从前线撤下来的伤病员。
1940年10月6日,军校医院送来了一位以剑自尽刺破心脏的30岁士兵。时任外科主任的张超昧赶来后,看到患者胸口正涌出大量鲜血,察看了病情:如果不及时做手术,这个年轻人肯定没救了。
可在当时,国内没有任何开胸缝补心脏的记录,国外虽有过先例,也是凤毛麟角。片刻思索之后,张超昧当机立断,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做手术!手术进行了数小时,心脏修补成功,年轻人的生命被救回来了。
由此,张超昧成了中国第一个做心脏手术的人,那一年的中华医学杂志第28期第二卷(1942年10月)将张超昧的手术报告全文刊出,引起了全国外科医学界对这位年轻外科医生的重视。彼时,张超昧年仅27岁。
张超昧。胡梅秀作油画
林可胜:
打造抗战医疗的“生命线”
林可胜,1897年生于新加坡,祖籍福建海澄县(今厦门市海沧区鳌冠村)。8岁被送往英国爱丁堡上学,中学毕业后考进爱丁堡大学,专攻医科。1924年,林可胜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建院以来第一个华人教授,年仅27岁。
他是我国现代生理学主要奠基人。现如今,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有一栋“可胜大楼”,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林可胜临危受命,着手组建全国性医疗救护体系,并出任中国红十字总会总干事兼总会救护总队长。1937年10月,救护总队在汉口成立,随后辗转长沙、祁阳,直到迁至贵阳市郊图云关。
在贵阳图云关,林可胜首次将其“流动救护队”的救护理念应用于中国战场,扩展了红十字会的救护规模,填补了军医救护的不足。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医务队扩充至114队,医护人员达3420人。他还组建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培训军医15000多人,极大地支持了抗战军医救护工作。
林可胜。《大后方》纪录片截图
汉斯·米勒:
太行山上的“米大夫”
汉斯·米勒,1915年出生在德国,是一位犹太裔医生。他因为反法西斯志向来到中国,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一位杰出的白衣战士。来到中国时,他年仅24岁,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米勒救治过9000多名中共将士。
1939年2月,米勒申请到抗日前线工作,经同意后前往山西武乡县王家峪,在八路军总部医院工作。1940年秋,百团大战爆发后,他申请到位于战斗最前线的129师工作。当时组织了战地医院来抢救更多伤病员,米勒自告奋勇,担任了流动手术队队长,到385旅的前沿阵地抢救受伤官兵。战斗激烈时,一天就有100多名伤病员被送到战地医院。因手术条件艰苦,身材高大的米勒常夜以继日地跪地手术。
据米勒回忆,有一次根据地遭遇日军“扫荡”,得到信息时,日军已距离战地医院仅4公里,当医护人员把最后一名重伤员用门板抬到山上时,已经能清晰地看到正在“扫荡”的日军了。
汉斯·米勒在查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图
米勒在太行山区前线度过了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他的健康状况也急转直下,到延安休养身体后,他回到延安国际和平医院,担任内科主任,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汉斯·米勒率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乙肝疫苗,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诺尔曼·白求恩:
火线旁的“手术台”
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是胸外科医师,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也是一位国际主义战士。1938年,他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在这里工作的约两年时间里,为抗日革命呕心沥血。
1938年,48岁的白求恩已是享誉欧美的胸外科专家,1月8日,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加美援华医疗队奔赴中国抗日战场。3月底,白求恩抵达延安后急切地提出,批准他组成一支手术队,在前线对伤员进行初步治疗,这样可以将重伤员的存活率提高到75%。
在晋察冀军区担任卫生顾问期间,白求恩创造性地提出“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他在五台县松岩口村创建了八路军第一所模范医院。这所军民合作医院虽简陋,功能却完备,在战伤治疗和消毒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降低了伤员的死亡率,增加了出院者数量。面对艰苦条件,他还发明了可进行百次手术的“卢沟桥”药驮子,制作了疗效较长的药膏“毕普”和简易实用的“白求恩换药篮子”。
正在手术的白求恩。《国家记忆》节目截图
白求恩没有把自己当作外国人,总喜欢别人叫他“八路”,也喜欢把战士叫作“我的孩子”。
1939年4月,齐会战斗打响。年近五旬的白求恩连续工作69小时,为115名伤员成功实施手术。当炮弹炸塌手术室围墙,他仍坚持完成最后一台手术。在冀中前线的4个月里,白求恩行程1500余里,实施手术315次,救治伤员1000多名。在缺乏血源的战场,他多次为伤员献血,一次就献出300毫升。10月下旬,他在涞源孙家庄小庙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碎骨刺破;在救治另一名伤员时,伤口受到致命感染。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与世长辞。白求恩逝世后,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称赞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硝烟散去八十载,山河已无恙。然而,历史不应忘记,在那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殊死搏斗中,是张超昧们,在无影灯下与死神争夺生命;是林可胜们,在后方构建起救死扶伤的钢铁网络;是米勒们、白求恩们,跨越国界,将热血与仁心播撒在这片燃烧的土地上。他们不仅是医者,更是战士。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向所有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雄们致敬!他们的名字和精神,永不该被遗忘!
精选
文章
本文综合自:
①2016-05-19中国医疗器械博物馆《中国第一个做心脏手术的人温岭籍外科学家张超昧教授》
②2023-07-28新华每日电讯《抗战,有这样一位“提灯天使”》
③2020-06-29人民政协网《林可胜:杏林春暖 大医之风》
④2021-08-16学习时报《汉斯·米勒:“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
⑤2023-08-1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救治九千多名八路军战士的“米大夫” ——汉斯·米勒》
⑥2025-06-29中国青年报《医者白求恩:在抗日前线践行国际主义精神》
⑦2025-06-25人民政协网《抗日英雄谱|白求恩:做军医就是要和战士在一起》
⑧2022-11-12人民出版社《白求恩:“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
编辑:任璇
审核:杨小明 鲁洋
配资炒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